近些年,中国游客赴非旅游数量迅速攀升,慢慢的变多的年轻人前往非洲的“冷门”国家工作,想要找到新的机会,改变命运。
当地时间2024年10月1日晚,由中国建筑股份有限公司埃及分公司承建的埃及新行政首都中央商务区项目工地上,被誉为“非洲第一高楼”的“标志塔”(Iconic Tower)开启了灯光秀,点亮“中国红”,庆贺中华人民共和国75周年华诞。
在欧美建筑市场已逐渐饱和,国内建筑行业内卷严重的大背景下,非洲这块尚显贫瘠的土地正在成为建筑业关注的焦点,一座座“中国建造”象征着中非的友谊,昂然挺立,熠熠生辉。
前面提到的“非洲第一高楼”的“标志塔”(Iconic Tower),是埃及新首都中最引人注目的建筑之一,大楼高达385.8米,77层。这一个项目由中国建筑总公司承建,被视作中埃合作的里程碑和“一带一路”的典范工程,这里不仅会成为埃及的心脏地带,也会成为全非洲的商业中心。
大楼的设计灵感源于法老时代的方尖碑,玻璃外观则象征着埃及太阳神“拉”的皇冠羽毛,在大楼的第74层将开辟一个观景台,人类能在距离地面360米高的地方,俯瞰整个新首都。
流线型的玻璃幕墙不仅使大厦获得了卓越的天然光照效果,还确保了能效的最大化利用。中国还特别研发了适合沙漠地区建筑的混凝土,建筑外墙采用了可以隔温的新材料岩棉,还建设了节能中心,以减少冷却塔的数量,以此来实现人工智能和智慧管理的融合。
阿尔及利亚—嘉玛大清线万平方米,是非洲最大、世界第三大清线米高的宣礼塔是世界上最高的寺宣礼塔之一,也是目前非洲的第一高楼。这一个项目被称为阿尔及利亚
,并印入阿尔及利亚新版1000第纳尔纸币,成为阿尔及利亚“国家名片”。由于寺处在地震多发区域,建筑在抗震设计上做足了文章,可抵御9级以上的地震。
,是中国援助非洲标志性项目之一。项目总占地面积约11万平方米,建筑面积约5万平方米,包括大会议厅、VIP会议室、多功能厅、紧急医疗中心、数字图书馆等。整个建筑群呈U形,寓意用双手共同托起非洲未来,建筑呈椭圆形放射状布局,指向整个非洲大陆。
,由中南建院承担设计和全过程项目管理,2024年8月底落成。其中核心建筑文化中心的外观造型很有特色,像是非洲最著名的乐器——圆圆的
,而在中国文化里,圆形象征着团圆、团结和友谊。融通互鉴、因地制宜的设计理念无处不在,部分墙面使用当地建筑常见的镂空花格砖,具有通风散热的效果,并将中国传统的如意吉祥图案融入其中;建筑布局采用了中国院落的概念,窄院和连廊的搭配组合正好适应当地高温多雨、日照强烈的气候环境。
与欧洲、亚洲等地中规中矩的古典建筑不同,非洲在百年甚至千年前建造的历史建筑,便已跳脱了传统,呈现出多元发展的趋势。
20世纪50年代末和60年代初,非洲国家纷纷独立,建筑艺术也进入蒸蒸日上的阶段,丰富的文化、一直增长的人口,让这片土地上诞生了大量风格大胆的精彩建筑,表现了人们对未来主义的向往。
,由没有经过建筑训练的德玛斯·恩沃科(Demas Nwoko)设计,设计结合现代元素与尼日利亚当地的建筑语言,还包括很多雕塑的元素,有评论家说:“在这里,在热带的阳光下,建筑和雕塑以一种只有安东尼·高迪才有的方式结合在一起。”
,在国家独立二十周年(1981年)时建成,碑高92米,外形似三片由外向内斜立的棕榈叶,象征国家的工业、土地和文化三大革命。
,向上聚拢的线条切割出具有纵向进深的厚重立面,仿佛是现实版的《纪念碑谷》宫殿。
非洲当代建筑,在某一些程度上重新塑造了当今世界。充满了许多活力的非洲建筑师们,不断探索着建筑领域的边界,共同创造了一个
的大熔炉,他们的作品如非洲大陆上生生不息的植被和飞禽走兽一样,显示出蓬勃的生命力。
曾发表过“二战后25个最重要的建筑”榜单。非洲布基纳法索出生的建筑师迪耶贝杜·弗朗西斯·凯雷(Diébédo Francis Kéré)2001年在家乡设计建造的甘多小学,以充满非洲风情的建筑风格和极为低廉的造价入选,2022年,凯雷获得了“建筑界诺贝尔奖”——普利兹克奖。凯雷的作品,往往充分使用本土材料,不仅融合了国际化的审美,更证明了建筑可以超出使用功能,带来非常大的社会影响力。
,仍然采用非洲本土的红砖材料。这座建筑,用于给当地失业的年轻人提供高水平的职业训练以及获得国际工作机会。
和贝宁都选择让凯雷作为两个国家国会大厦的设计者。这两座即将落成的纪念性国家建筑,都体现出了凯雷对非洲风格的完美构建。
(Zeitz MOCAA)于2017年9月22日在南非开普敦V&A码头正式向公众开放,这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致力于非洲及其侨民当代艺术的博物馆。赫斯维克工作室(Heatherwick Studio)的改造赋予了废旧的谷仓全新的面貌,这座谷仓曾是开普敦工业历史的一座丰碑,也曾一度是南非最高的建筑物。
(Kunlé Adeyemi),是一位完全根植在非洲土壤上的建筑师。他设计并规划了马科科(Makoko)的水上贫民窟改造项目,使之成为一个“水上的现代村庄”,并设计了“水上学校”,这一改造项目解决了马科科地区25万人的生存问题,项目造价低廉,高效利用太阳能,为非洲别的地方的贫民窟改造提供了合适的解决方案。
(Mariam Kamara),致力于在西非设计与文化、气候和历史相关的建筑。她的作品往往就地取材,使用可再生的低成本材料,同时探索适应尼日尔本地真实的情况的建筑技术。卡马拉最著名的项目之一,是为尼日尔西部的豪萨人聚居区设计修建的一系列宗教和生活建筑群,建筑醒目的橘色外观,来自当地的土砖,这既是对当地民间传统文化致敬,也是对该材料透气性的活用,她特別打造的曲面柱体,也还是为了引导自然风进入建筑內。
从在非洲大地上崛起的一座座建筑中,我们正真看到了未来非洲乃至世界的全新样貌——一个包容文化多样性,能让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宜居的世界。
未来,将会有更多建筑师到非洲大展拳脚。非洲,这片广袤而神奇的大陆,将迸发出无穷的能量。
《当“狂野与未来”成为代名词,非洲建筑的现实何去何从?》(公众号“匠山行记”,作者:匠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