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年逾古稀的杨振宁,以清华大学高等研究中心名誉主任的身份,回到了清华园。
这里距离他在科学馆二楼的办公室,也就是他父亲杨武之曾经工作的地方,步行不过十分钟。
小时候,杨振宁随父亲在清华园中生活了八年,如今又回到清华,他形容自己的人生是画了一个圆。
红砖青瓦,春风杨柳,水波上浮荡的黄咀雏鸭,这是杨振宁记忆中上世纪30年代清华园最熟悉的模样。
在这里,杨振宁度过了难忘的八年童年时光,奠定了日后全方面发展的文理基础,并展现出了在数学方面的天赋与兴趣。
1929年,杨武之受熊庆来邀请来到清华参与筹建数学系,只有七岁的杨振宁,跟随父母住进了位于清华园西端的西院11号。
与杨振宁一家紧邻的是邓以蛰的住宅,他毕业于早稻田大学,从事中国书画及美学理论的研究,参与过国徽的设计。
学术界称邓以蛰是五四运动以来中国著名的美学和美术史家,和朱光潜、宗白华并列为中国现代美学的奠基者。
王国维住在16号院,书房却设在18号院,他下午和晚上都会去书房写作,他的门口常有学生三五成群地来寻他。
数学系的教授郑之蕃、熊庆来也住在西院,他们一个毕业于美国康奈尔大学,一个从法国马赛大学学成归国,是中国现代数学的先驱者。
在这样一个名师云集、学术氛围单纯热烈、生活丰富多彩,现在看起来甚至有些乌托邦的环境里,杨振宁迎来了自己受教育的时期。
从很小的时候,杨武之就发现了杨振宁的数学天赋,但他并没有让杨振宁只在数学方面加强学习,而是在中国民间传统文化方面丰富和培养他。
杨振宁升到初二之前的那年暑假,杨武之请清华大学教授雷海宗介绍一位历史系的学生教杨振宁《孟子》。
学识丰富的丁则良,不仅教了杨振宁《孟子》,还传授给他许多历史知识,讲课的地点,就在科学馆里杨武之的办公室。
宁静的科学馆内,屋墙上的窗棂纵横交错,窗外是满眼生机的绿色。每天两小时,丁则良教了杨振宁整整两个夏天。
杨振宁跟随丁则良沉浸于中国民间传统文化的精妙之中,为日后取得辉煌的科学成就奠定了扎实的人文基础。
“但我们生活在清华园的围墙里头,不大与外界接触。我在这样一个被保护起来的环境里度过了童年。”
只要有时间,他就同小伙伴们在园里四处游玩,几乎爬过那里的每一棵树,研究过那里的每一棵草。
这群自小就在人文、科学、艺术等领域受过良好熏陶的孩子,乐观、开朗、自信,拥有比同龄人更多接触知识的机会。
邓以蛰的儿子邓稼先,是中国核武器研制与发展的领导者,主持研制了中国的和氢弹;
梅贻琦的儿子梅祖彦,1943年投入抗战,随后到美国留学,1954年回国后在清华大学水利系任教;
化学系主任张子高的儿子张怀祖,致力于石油炼制和石油产品的研究,创建了炼制系石油工学实验室,是中国石油大学的创始人之一;
杨振宁则成为了世界知名的物理学家,1957年与李政道一起拿到了诺贝尔奖,是首次获得该奖的华人科学家。
执信中学成立于1921年,是孙中山先生为纪念朱执信而亲手创办的一所纪念性学校。
朱执信是中国近代杰出的民主革命家,是孙中山先生最赏识、最器重的支柱人物之一。
1920年,朱执信不顾个人安危,冒死前往广东军事要塞虎门调停桂系两部军队的纷争,不幸被流弹击中,壮烈牺牲,年仅35岁。
“今同人等设立斯校,无非为纪念先生。及冀望后死者暨先烈之志起见。愿诸生人人皆学执信先生之毅勇果敢以求学,及改造未来之社会。”
廖仲恺、胡汉民、孙科、蔡元培、林森、李大钊、戴季陶等人,都曾担任过学校校董。
致力培养“改造未来社会之人才”,以完整的教育生活培养完整的人,历经百年发展,执信中学为社会输送了数以万计的卓越人才。
早在1980年,执信中学就与广东实验学校、华南师院附中、广雅中学一起,被确定为广东省重点中学。
其中,天河校区总投资21亿,建筑面积20万平米,相当于执信中学本部执信路校区的4倍。
“天河校区将会建成不会落后的百年精品,是执信中学长出的最美的花和最大的叶。”
在广州拥有四个校区的执信中学,逐步调整了校区定位,让校区功能更独立,以符合教育规律——
2016年,广州市教育局和天河区政府签署协议,合作共建广州市执信中学天河校区项目。
执信中学天河校区办学规模最大为90个班,其中30个初中班、60个高中班,学生总数4500人。
“在天河东北部,教育资源供给相对短缺,执信中学天河校区的入驻,将历史性地改变天河区东部整个教育资源相对薄弱的现状,助力天河教育的区域均衡发展。”
“这对天河智慧城、国际金融城重大发展平台的人才引进、产业聚集发挥着及其重要的作用。”
从2012年开始谋划,到2021年迎来首批初一新生入学就读,执信中学天河校区用了整整九年时间,才全面建成。
这里属于广州市三大战略性发展平台——天河智慧城、国际金融城、黄埔临港商务区的交汇点。
作为广州第一经济大区、科技强区,执信中学落子天河东部,区域内的优质教育资源得到了显著扩大与释放。
这将有助于高品质人才和高层次企业落户,打造人才吸引力,为天河区的建设发展增添后劲。
作为百年名校的核心校区,执信中学天河校区设计出了一座人与自然融合的“山水校园”——
红墙绿瓦的执信校门,执信桥畔的荷塘明月,岭南建筑的书院氛围,风雨廊串联着校区各处,从教学楼的落地窗望过去,山水相映。
学校配备了国内一流的教育教学场所,拥有图书馆、博物馆、科技馆等多种功能空间,校园综合体育馆以国家级比赛标准打造,具备举办全国中会的水准。
天河校区内的这些运动场馆设施,也兼顾了社区需要,考虑日后向城市居民开放。
位于珠吉街交叉口处的学校艺术中心,将打造成路边一景,其内设置了剧院、音乐厅,还有可供周边社区使用的文化设施。
山依水畔、水映山势,再现了执信中学魂牵梦萦的荷塘月色,营造出了独具岭南韵味的山水校园格局。
天河校区还充分的利用了山丘地形高差变化的特点,通过跌级的解决方法,把餐厅、宿舍、后勤等功能分不同标高与山体有机结合。
这使得学校的生活区变成一处高低错落、气氛活跃、丰富有趣的多层次交往空间,既有效利用了地形,又丰富了空间层次。
这里交通便利,正在规划的广州地铁19号线从南侧经过,设置的珠吉路站、茅岗路站距离学校都很近。
为了保证学校用地的完整性,规划部门对周边的道路进行了调整,同时增加了路网密度,加强微循环。
天河校区周边有多条市政道路,为了尽最大可能避免受到道路交互与通行噪声的不良影响,在教学楼、宿舍等建筑的规划设计上,远离了交通量最大的珠吉路,并设置了防护绿化带。
学校选址南侧原来还有环卫车场、沥青混凝土搅拌厂,有人担心会威胁学生的健康。
有了执信中学天河校区的屏蔽,天河区珠吉路东侧,从此就成了广州这座繁华喧嚣的都市里,一片静谧、安宁的乌托邦。
这里是广州最适合孩子读书的地方,可能也是最适合广州人在城市中休憩的理想居所。
对于那些疲于繁忙工作与城市喧嚣的人来说,住在珠吉路东侧,他们能像执信中学的孩子们一样,将自己的身心隐藏起来。
2022年,就在执信中学天河校区开学迎新一年后,湖北最大的省属国企——湖北联投,花了逾32亿,拍下了天河区珠吉路以东的一块地。
跟当年执信中学天河校区选址珠吉路以东一样,湖北联投眼光独到,也看上了这里。
湖北联投旗下地产板块的核心平台——联投置业,把这块地开发成了“联投·文津府”。
它代表着湖北联投在大湾区递上的一张名片,是其在广州首秀的高品质人居标杆。
当年,与清华园为邻的杨振宁,在名师大家的围绕下,耳濡目染,最终成长为科学巨杰。
如今,与执信中学隔路相望的联投·文津府,将来生活在此的城市居民,又会留下怎样的奇遇故事。
于是,在规划设计上,联投·文津府与执信中学天河校区也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它依山而建,巧妙利用地块地势自然高差的特点,进行了大约11米的整体抬高设计。
再叠加底部架空层的泛会所,项目实现了二楼等同于其他住宅楼六楼的宽阔视野。
通过发掘人文及历史的价值,尊重原有地块地势高差的特点,保留岭南城市文脉和历史背景和文化的符号,文津府营造出了在地化的社交空间与文化场所——
它打破了城市、社区、文化、场景与生活的边界,提供了一种更丰富的生活方式,凝聚了更有温度的邻里生活,丰盈了社区人文意趣与情感归属。
向内汲取岭南四大名园之一的可园设计理念,打造了一廊五院的空间格局,演绎亲自然的粤式共融园居生活。
千百年来,尽管人们用逃离与归隐展现了截然不同的处世态度,但依然难掩那份对精神乌托邦的向往与渴求。
陶渊明醉心田园——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王维归隐山林——倚仗柴门外,临风听暮蝉。
现代文明拔起了钢筋混凝土丛林,广阔了天地,生活在城市里的人,却被囿于更狭窄的盒子,与山水相隔。
“凡世上的豪宅都筑于半山,无论美国的比弗利山,还是香港的半山,仿佛智富阶层已将悠悠山居作为最大的生活愿景。”
想象一下,在客厅、卧室、阳台乃至浴室,都能300°独享壮美雪山风光,气度与气场,顷刻卓尔不群。
为了寻求这种精神与物质的平衡,人们开始在城市之中探索山居的可能性,并丰富它的语义。
繁华都市的喧嚣与自然山居的隐世,它打破了两者之间原有的界限,营造出了城市与自然的平衡交融。
相比那些半山豪宅的高高在上,文津府以更亲民的形式,让大多数城市居民都能够触手可及。
它利用自然山体的地势高差,规划设计了高低错落的建筑布局,视野景观丰富多变。
既有登临仰望的开阔与畅达,又有离尘俯瞰的居高意境,于俯仰间,予人谦卑平和的力量。
“一座理想的建筑,满足居住需求只是基本使命,能够承载居住者对美好生活的想象和期待,才是让人安放心灵的家。”
当高楼遮住了远方,满眼尽是车水马龙、喧嚣霓虹时,择一方净土,与自然共生,尽享舒适惬意的静谧时光,或许就是现代人最佳的居住理想。
喧嚣与忙碌的城市快节奏生活,人们越来越向往一个可以短暂隐憩,观照内心的宁静之地。
栖居在百年名校、城市与山之间,可以寻找到繁华与静谧,现代与自然,物质与精神兼具的人生理想答案。